
關於北埔
走進北埔,多數人會從慈天宮前下腳,廟埕外石板街略帶斜坡,一頭是北埔街,一頭連著南興街、城門街。這三條街像是扇面,攤開整個老鎮的肌理。廟前街市繁華,幾十公尺間,涵蓋了清代、日治,甚至戰後的屋宅樣貌,各自述說,卻又彼此無爭。如此街景,在台灣已是稀有。


台灣的村鎮多半有它成形的因由,北埔則是從墾拓中來的。1834年,清道光十四年,金廣福墾號設館於此,成了東南山林線開發的起點。當年姜秀鑾率客家人入山,設隘築寨,一步步向林中挺進。這段歷程,是一部客家人在竹塹東南一帶,與山為鄰、與地為伍的百年開墾史。
北埔|歷史
偶遇古老水井靜靜佇立於路旁,彷彿在守候著過往的記憶;轉角間,景致豁然開朗,驚喜接踵而至。晨曦微露時,或夕陽餘暉下,漫步於這百年道間,每一步都像是在追尋一段遺落的故事。這裡的一磚一瓦、一景一物,無聲地低語著北埔的古老與溫暖,牽引著思緒飄回那個久遠的拓墾年代。


北埔,舊名「大隘」,原是防禦之地。當時開墾艱難,得築牆、設崗,村落因而成形。漫步於慈天宮後方的民居聚落,彷彿走進一個穿越時光的秘境。昔日為防禦而設的層層疊砌老宅,如今化作曲折巷弄,散發出靜謐與神秘的氣息。狹窄的石板路蜿蜒,紅磚土牆上布滿歲月的斑駁痕跡,青苔悄然攀附於屋瓦與石階間,處處透露著歷史的深邃。
北埔的早餐,多半從粄開始。客家人勤儉持家、惜物惜米,粄便成了日復一日對米最溫柔的敬重。一鍋米,一雙手,做成一張張白滑的水粄,一顆顆飽滿的鹹粽,一個個內餡細緻的菜包。平凡,卻不隨便。最先香出來的,是客家粽。糯米裡藏著醃得鹹香的豬肉、香菇、花生,包裹緊實,下鍋一煮,連空氣都變得厚實。一口咬下,有黏、有香、有滿足。再來是水粄。米漿蒸熟後成為軟嫩如 豆腐的白粄,灑上鹹菜脯與蒜蓉,淋上醬油膏,口感滑嫩,鹹香入味,有一種清晨才懂的滋味。


清晨的北埔,是帶著水氣的。不是山嵐的濕,也不是濃霧的重,而是那種從蒸籠冒出來、與米香一同在街角蔓延的暖。你若起得夠早,會發現街頭小攤已悄悄點了火,蒸籠一疊一疊地排好,竹蓋掀開那刻,整條街像是剛從夢裡醒來。
北埔|食
來北埔,不是為了吃得多,而是為了吃得懂。吃懂一碗粄,也就吃懂了這裡的生活:節儉但不將就,簡單卻也細緻。
像這山裡的城,靜靜的,不喧鬧,卻有故事。


還有菜包。外皮Q而不膩,裡頭是滿滿炒過的蘿蔔絲,餡料細膩、甜鹹平衡,簡單卻耐人尋味 。這些粄食,對在地人是早餐,對旅人卻像一扇窗。從這扇窗往裡望,看見的不只是食物,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。北埔的飲食沒有過多修飾,卻蘊藏許多講究:米得新、菜要脆、手要穩、心要靜。做一個粄,是一場練習,把日子揉進米裡,再一層層蒸熟。